——72條街72個專業(yè)市場
王愛民
清朝中葉,康熙完成了“平三藩、治河、漕運” 三件大事,京杭大運河從此暢通無阻。江南上京的皇糧船可以經山東直接進京,不必再繞周家口。但因水運而發(fā)展起來的民間貿易卻使周家口越來越繁榮。
商業(yè)的繁榮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遍布于周家口三岸的主要街道,幾乎全是商業(yè)街。當時周家口有72條主要街道,每條街就是一個專業(yè)市場。故周家口又有“72條街72行”的說法。一類是以經營的商品命名的街道。如賣糕點果品的果子街,賣糧食的坊子街,賣山貨的山貨街,經營金銀貨的德貨街,經營京廣雜貨、顏料的三義街。另一類是以加工的商品命名的街道。如打制銅器的打銅街,榨油的油坊街,紡麻的麻線街,制皮革的皮坊街,制胡弦的弦坊街,染紙的作坊街,制竹器的筢子街,打鐵的丁字街等。箭道街當年主要是為淮軍打造兵器的。每一條街上都有許多家手工作坊,規(guī)模大的,前店后廠;規(guī)模小的,如一間鋪面,那既是作坊又兼門店。在清代,周家口南北兩岸分屬兩個縣管轄,南屬商水縣、北屬淮陽縣。因此,周家口的許多商業(yè)街是南北岸對稱的。如南北兩岸都有順河街,南北兩岸順河街的人都紡麻線;南岸有坊子街賣糧食,北岸也有坊子街賣糧食;南岸有丁字街打鐵,北岸有小橋街打鐵;南岸的老街開布行,北岸的老街也開布行;南岸有牲口市,北岸也有牲口市。就連“紅燈區(qū)”,南岸有萬貫街,北岸有后三義街。
航運的繁榮帶來了各行業(yè)的興盛。碼頭裝貨需要麻袋,拉船需要纖繩,于是沙河兩岸的順河街興起了紡麻織袋的加工業(yè);碼頭上卸貨轉運需要倉儲,于是倉儲業(yè)和以搬運為主的“腳行班”應運而生。南岸萬貫街、北岸后三義街的“翠香樓”、“怡紅院”里,住著來自揚州、蘇州的歌妓。每當華燈初上,街上車水馬龍,院內笙管齊奏,那些巨商富賈、土豪劣坤、紈绔子弟在這里一擲千金,尋歡作樂,常常通宵達旦。有人曾寫詩描述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其中有“花柳多情地,笙歌不夜天”之句,把“柳巷笙歌”列為舊時周家口的八景之一。娼妓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社會的弊病,但從這個側面可以反映當時經濟的繁榮。
在三岸的商品交易中,尤以糧食、牲畜交易為大宗。乾隆年間,周家口有大型糧行28家、糧坊80余家,每年從周家口水上運出的小麥、大豆、芝麻約為60萬石以上,價值120萬兩白銀。當時,淮寧(淮陽)縣每年的稅收總共是10.2萬兩,上交河南藩司和中央戶部9.2萬兩,縣衙留1.05萬兩。河南省各府縣留支的稅收總額約為100萬兩。周家口一年糧食的貿易總額比每年全省各府縣財稅收入的總和還要多出20多萬兩。其他各行業(yè)的貿易價值更是無法計算。周家口牲畜交易全國聞名,兩岸共有牲口行180多家,從業(yè)人員4000多人,高峰期每天交易量近萬頭,是全國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古有“北有張家口,南有周家口”之說。白天,南岸、北岸的坊子街,每天買賣各種糧食的馬車、牛車、獨輪車數(shù)千輛,裝卸各種糧食的大小船只上百艘;南岸、北岸的牲口市,萬頭攢動,人流不息,熱鬧非凡。夜晚,兩岸店鋪、酒肆林立,燈火輝煌;河面上舟船簇聚,漁火點點。清朝初年周家口南岸,建有一座雄偉壯麗的普濟寺,正殿楹柱上有當時舉人杜耀德(字蘭谷)題的對聯(lián):
靈毓?jié)}川潮,歷五十三參奧義,眾生普渡;
喚醒塵世夢,聽一百八杵鐘聲,大地同聞。
寺內僧人每日敲鐘三次,每次一百零八響。每到夜晚,鐘聲清越,穿透夜空,三岸可聞。大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江南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