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做一碗糊湯面吧,別的啥也不想吃!”前幾天回老家看望臥病在床的母親,詢問她想吃什么時,她沉吟片刻,給出了這個答案。這個答案并未出乎我的意料。糊湯面,不僅是母親從小吃到大的家鄉(xiāng)飯,對我來說,也是一道載滿溫暖回憶的美食。
糊湯面是河南南陽,陜西商洛商州、洛南、丹鳳等地喜食的雜糧飯,一般用玉米面、面條、漿水酸菜制作,可加豆腐條、蘿卜丁、土豆塊、肉丁、黃豆等輔料,做好后,根據(jù)個人口味,點綴青蔥粒和香菜碎,再來點香醋或油潑辣子,令人食指大動。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種獨特的吃面條形式,被稱為喜面條。為什么叫喜面條呢?因為這種面條和娶妻生子有關(guān),哪家娶了新婦或者添了丁,就會請全村人吃喜面條,表達喜悅。喜面條的形式多樣,比如撈面、蛋湯面、熗鍋面、糊湯面等,在過去尚不能豐衣足食的年代,糊湯面是喜面條的首選。
糊湯面不僅做法簡單、美味,而且不挑食材,粗糧多點、細糧少點無人詬病,玉米面、黃豆面、高粱面等五谷雜糧任君選擇,輔料可根據(jù)家庭情況隨意搭配。還有一個好處不容忽視,一般的湯飯,盛在碗里很快就涼了,而糊湯面卻因為黏稠,涼得慢,吃到碗底,飯還是熱乎的。如此“善解人意”的糊湯面,怎會不討老百姓喜歡呢?
猶記得小時候去鄰居家吃喜面條的場景。紅通通的灶膛上支著一口大鍋,大鍋里金黃的糊湯翻滾,菱形面條如魚兒般快活地游動,或橙黃或碧綠的各色輔料“交頭接耳”,濃郁的煙火氣息氤氳開來。鍋里的食材熱熱鬧鬧,在場的鄰里歡歡喜喜。不喜湊熱鬧的人家派出家里的一個代表,端著各樣的盆子,盛上香氣撲鼻的糊湯面,高興地端回家。臨走的時候,主人家熱情地說:“夠不夠吃?多盛點!”代表笑著說:“夠了夠了!吃不完!”那種歡快的氛圍,很有感染力。
聽母親說,我出生時,本是小麥收割的時節(jié),父親老早就打算用新麥磨面粉,制作喜面條,沒想到那年家鄉(xiāng)遭遇特大旱情,大片麥田因缺水而干涸,小麥收成受到嚴重影響。奶奶對父親說,收成太差,又是農(nóng)忙時節(jié),不如不待客了。父親直接拒絕,說別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父親借了口大鍋,搭了土灶,親手熬制一鍋糊湯面,裝到大桶里,挨家挨戶給農(nóng)忙的鄰里送去。
無數(shù)次聽母親感嘆,說那鍋糊湯面太好吃了。盡管粗糧多、細糧少,沒有肉,輔料也不豐富,但父親想盡辦法,讓那鍋面出彩。他先用干鍋把玉米面炒香(做糊湯面原本沒有這道工序),又用熱油把干辣椒、茴香、花椒、蔥、姜、蒜爆出香味,依次放入各種時蔬,等糊湯散發(fā)出濃郁香氣時,把搟好的雜面條下入湯中。那鍋糊湯面里,流淌著一個父親對女兒最質(zhì)樸、最真誠的愛。每每聽母親提起,我就會情不自禁紅了眼。
父親做的糊湯面,是我最難忘的美食。我從小脾胃不好,而且暈車嚴重,尤其在坐長途客車后,胃得難受好幾天,吃不下東西。每次放假回家,父親總會提前為我做一碗糊湯面,那是我暈車后唯一能吃的食物。每次父親都會在湯里打上雞蛋碎,再滴上些許香醋,果然,這樣的搭配最合我的口味。母親笑著說,喏,這又是你爸為你做的創(chuàng)新糊湯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如今,我也可以做一鍋美味的糊湯面了,而父親,卻再也無法品嘗。窗外突然下起了雨,空氣中帶著些濕涼的氣息。兒子說:“媽媽,我餓了,咱們吃啥飯呢?”“糊湯面吧,切點洋蔥,加點胡椒粉,開胃祛濕,正合適!”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昂郎胬锓叛笫[嗎?”兒子歪著小腦袋,有些疑惑。我但笑不語,這是跟父親學的,一碗糊湯面,隨心且用心,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