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才能夠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沒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dān)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作根深蒂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解讀】
本章以“嗇”開始,以遞進的方式,論述了如何才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
《莊子·外篇》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薄笆ト诵菪菅蓜t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币馑际钦f,恬淡、富貴、虛靜、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zhì)。圣人安靜無為則平易,平易則恬靜淡泊。若能如此,憂患邪氣便不會入侵,也因此才能道德完備而不會神氣虧損。
如何秉守道德的本質(zhì)、天地的根本,老子提出了“嗇”的概念。嗇同“穡”,泛指莊稼,被引申為愛惜、保養(yǎng)和節(jié)儉。這里的“嗇”絕不是對財物的愛惜,而是在精神上注意積蓄、養(yǎng)護,厚藏根基,培植力量。
接著,老子又提出了“早服”的概念?!胺蛭▎荩且栽绶?,就是及早服從、及早做準備、多囤積糧食的意思,遠可以為憂患做準備,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耗費而奉養(yǎng)百姓,像后文所說的“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第六十三章)、“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第六十四章)。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衣食無憂是國家穩(wěn)定、天下太平的基礎(chǔ)。君主能保證這些,就是“重積德”的表現(xiàn)?!爸胤e德”,不僅僅是財物的積累,也是君主愛惜民力、節(jié)約民財、無為而治的德性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沒有什么能夠戰(zhàn)勝他的,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面臨各種困難和挫折,這就是“無不克”?!盁o不克”就是指別人無法揣度他的深度、能量和極限。那么,他就掌握了大道的根本,知道了立國的根本,就可以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了。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個以節(jié)儉為美德的人,一定是一個寡欲恬淡的人,一個知道節(jié)儉的國家,也一定是一個愛惜民力的國家,于人于國都是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