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中
(接上期)
一七六
自《老子》“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始,其思想之光芒,辯證之睿知,已為賢者、士子所追捧?;蛏眢w力行,或砥礪思想,讓后人受用無窮。
其用于書論,則有了哲學和審美之雙重意義,并深深影響和繼續(xù)施惠于一代代書家與學者。
其深邃之意,化于書論,則為“無垂不縮,欲往仍留”“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大巧若拙,正極生奇”“意在筆中,心籠字外”“偏而得中,明離暗合”“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守駿莫如跛,用跛莫如駿”“破而愈完,紛而愈治”“善學虞者和而不流,善學歐者威而不猛”等等。
此金句大智若愚,雖碎玉殘金,自成顏色。各有其巧,盛行于世。然則究心推本,方知其精微幽深。踐行之中,必“以我不平破汝不平也”。
一七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血性、有智慧、重理想、能吃苦、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從上古神話“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均可見證。此為國家之民族精神,是推動歷史、改變社會的強大動力。這種精神之產生是由其民族性之滋養(yǎng)與長時期歷史文化之孕育而成;在另一方面,民族性之形成與歷史文化之成長,則有賴于其民族精神之發(fā)軔與培養(yǎng)。二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而逐漸形成其國家民族精神之特性。縱觀中國歷史,古圣賢豪杰之剛健而積極之精神,自三代以來,中經(jīng)漢唐而稍衰,無論從學術、道德、文化或武功上言,其厥功至偉,世人共目。自宋明迄今,國人一誤于魏晉之清談,再誤于佛氏之空寂,復誤于宋明之柔夷與滿清之摧殘,致固有之民族精神蕩然無存。故今日欲挽頹風,首當在力求思想獨立、精神獨立、人格獨立,以樹立依自不依他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之心理,一去以往所陷溺的空疏迂拘、文弱萎靡之風,而養(yǎng)其固有的剛健強勁之氣。
在書壇,希望有雄強、古拙、質樸、豪宕之風勁吹,使我們看膩了小技巧、小情趣、小風情、小倜儻之后,感受到鐵馬冰河、戈矛相擊、灑脫不羈、奇崛宏逸之氣勢激蕩書壇,從中尋找逐漸消退之精神、之魂魄。讓骨力洞達、精完氣盈成為品賞書法的第一審美。
一七八
張君文平,恭勤書道,委身米氏。字外用筆,隔空取勢,筆法跳躍,跌宕逶迤。筆下漢字,或臥、或立、或藏、或戲、或顰、或嬉,倜儻不群,灑脫不拘,玉樹臨風,暗合明離。其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劉熙載語)。以其“雖速而法備”之絕技把米氏“刷字”之灑脫與八面出鋒之奇肆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似米非米,似己非己,已完成“拆骨還父,割肉還母”之涅槃,余下全是自家面貌、自家精神。幾貫米氏之壘而拔其旌幟矣。三百年來,能承米氏衣缽者,唯此一人耳!環(huán)顧當下書壇,豈可輕量也哉?
一七九
近日讀明人郭蒙泉先生詩:“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識遠乾坤闊,心空意境新。閉門只靜坐,自是出風塵?!鳖H有感觸。若想在物欲橫流、淳樸漸稀之中尋找靈魂棲息之地,難矣。
書壇之浮躁,眾人側目。為奪人眼球,或覬幸妄名,射書、吼書、裸書、足書,生旦凈末丑,粉墨登場;表演、雜耍、江湖、山寨,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真真是難以盡言!大器晚成,人書俱老,本是積累沉淀,老來乘龍,但總嫌時日太久,辜負流水。弄得世人嘲笑,自己尷尬。
倒不如“累月獨處,一室蕭條,取云霞為侶伴,引青松為心知。或稚子老翁,閑中來過,濁酒一壺,蹲鴟一盂,相共開笑口,所談浮生閑話,絕不及市朝。客去關門,了無報謝,如是畢余生足矣”(《小窗幽記》)。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