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0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書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接上期)

◇張君民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地永遠都存在。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自己而生。圣人學習天地,把自己置于眾人之后,卻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卻能保存自己。因為他無私,所以能夠成就自己。

【解讀】

本章對私心較重的人尤其具有啟迪意義。一味地自私自利,只會舍本逐末,一無所獲。只有順應(yīng)天道,公而忘私,最終才會“成其私”。老子認為,天地是永恒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夠永遠存在,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變化都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天地生養(yǎng)萬物而不獨為自己,反而能夠得到長生。

老子歌頌天道,從而推己及人,希望人們能從中悟出這個道理,效法天道。文中的“不自生”與“長生”,“后其身”與“身先”,“外其身”與“身存”,“無私”與“成其私”,表面上是相互矛盾的,其實是密切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它們是相互轉(zhuǎn)換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如果能“自生”,就必然不長久;要想“身先”,必須“后其身”;要想“身存”,必須“外其身”;要想“成其私”,必須無私。

一個干一番事業(yè)的人,必須沒有貪心和私念。有了貪心和私念,甚至私欲無限膨脹,最終只會遭人非議和鄙視,甚至身敗名裂,反而失去了許多“成其私”的機會。而真正聰明的人卻“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私利擺在前面,不從自己的私利考慮問題。這是一種先人后己的謙下精神,有了這種精神的人,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擁戴,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其生命的價值?!耙詿o私”是也!

歷史驗證了老子處世修身的合理性。大到歷史名人,小到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歷數(shù)古今中外的千古偉人,哪一個不是大公無私、先天下之憂而憂,最終流芳百世,受人敬仰。毛澤東帶領(lǐng)一批共產(chǎn)黨人,一生為革命,舍身忘利,身邊親人犧牲很多,也沒有給子孫留下財產(chǎn),而他卻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中。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個會是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先己后人的小人?①8

(未完待續(xù))

2023-04-20 ——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199016.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