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
2016年盛夏,我與曾威相識在淮陽,當(dāng)時我應(yīng)邀出席一場文化活動,會場內(nèi)人山人海,氣氛熱烈,衣著樸素的曾威冷不丁站在我面前,胸前抱著一沓書稿打印件,忐忑不安地表達了想讓我指教的想法。
那是他剛寫好的一部中篇小說,從底部所署的日期來看,似乎還冒著熱氣,我從蒸騰的熱氣里看出了他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熱情與才華,當(dāng)然還有茫然和無奈。我?guī)退扑]了兩家雜志社,遺憾的是都無果而終。
后來,他寫的詩歌與小說多次發(fā)到我的手機上,我都認(rèn)真看過,也給過他一些建議,可隨著各自忙碌漸漸失去了聯(lián)系,在很長時間里再無交集。
有時候,我會突然想起,那個喜歡寫作的年輕人怎么樣了?還在寫嗎?生活過得如何?
2020年疫情期間,他突然冒了出來,聯(lián)系到了我,通過他的個人公眾號將所寫文章源源不斷轉(zhuǎn)發(fā)給我,尤其是下半年,幾乎是一天一篇,令人目不暇接。與之前不同,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寫散文,至情至性,催人淚下,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文藝青年形象撲面而來,無法拒絕。
當(dāng)我讀到他的鄉(xiāng)情散文《十五斤黃豆》時,記憶不禁回到了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雖然當(dāng)時我已走出農(nóng)村,但熟悉的場景、幽默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是啊,童心多么純樸,多么珍貴,正如文章結(jié)尾所寫:豆子比金子重要。
當(dāng)我讀到他的親情散文《落葉遍地》時,眼前仿佛看到了農(nóng)村的老人、社會的轉(zhuǎn)型、人心的復(fù)雜、真情的流露,幾度哽咽,淚灑燈下。我覺得從這篇文章開始,曾威超越了他的從前,他以懺悔的心寫出了愛的偉大,結(jié)尾更是點睛之筆。當(dāng)我們在或近或遠(yuǎn)的地方,以或大或小的理由,追求著各自人生春天的時候,卻不知道賜予我們生命又養(yǎng)育了我們的人,已落葉遍地。
一天晚上,我讀到他的長篇心靈散文《沙河向東流》,情不自禁地為之叫“好”,在這篇七千多字的文章里,他通過一系列切身感受,表面上在寫河流,其實也在寫自己,一個人與一條河已經(jīng)完全交融在一起,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我覺得曾威走進了沙河,沙河也走進了曾威,猶如史鐵生走進了地壇,地壇也走進了史鐵生一樣。依我看來,如果說《落葉遍地》超越了他之前的散文,那么《沙河向東流》則超越了《落葉遍地》,因為他從小我走向了真我,從真我走向了大我。
不知道他認(rèn)不認(rèn)可?
他的其他散文也寫得都不錯,譬如真切可人的《俺爸俺媽》,孤獨憂郁的《凌晨兩點》,生猛有力的《出人頭地》,迷離夢幻的《以夢過夜》,撒嬌頑皮的《天冷了》,意境悠遠(yuǎn)的《風(fēng)》和《雨》,淚中帶笑的《江湖》等等。短則幾百字,長則數(shù)萬言,每一篇都那么耐人尋味,耐人咀嚼,仿佛飯桌上的花生米一般百吃不厭。
曾威散文最大的優(yōu)點是真誠和接地氣,小說是我寫,散文是寫我,很明顯,曾威把握住了散文寫作的精髓,不做作,不掩飾,甚至不惜坦露自身的污垢和缺陷,這一點很像莫言,很像余華,像一切把文學(xué)當(dāng)作信仰的大家——盡管他還有不小的成長空間,我已從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和苗頭。
我出生于南陽盆地,曾威出生于豫東平原,無論是盆地還是平原,都是大地的一部分,都在大地上,我們寫的都是大地上的人和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寫作的精神也沒有高低之分,只要有筆有紙(現(xiàn)在是電腦),人人都可以寫,何況曾威又寫得那么好,我忍不住為他點贊。
以劉慶邦為代表的周口作家群,近年來在中原文壇乃至中國文壇佳作不斷,年輕一代更是英才輩出,我有理由相信,周口文化人必將與周口大地一起騰飛,必將與三川交匯靈動四海,曾威就是這其中的一分子,是沙河里的一滴水,是河岸上的一粒塵土、一塊石頭,是豫東平原上的一株草、一棵樹。
在這本橫貫2008至2021年的集子里,有一篇散文叫《等待》,開篇這樣寫道:年輕的時候,等待是一種常態(tài),有時候在等一個人,有時候在等一次機會。年輕的曾威就是那個在等待的人,他不需要我給他答案,他已經(jīng)在文中給自己找到了答案——想明白了這些,你開始變得沉默起來,以為在自我埋藏,其實你已悄悄生根發(fā)芽。你沒有倒下,而是站起來,變成了一棵樹,一棵越往下扎根越感到地之厚,越往上抽枝越感到天之高的樹。你看自己越來越低,別人看你越來越高。
這也是我想告訴曾威和像曾威一樣寫作者的話,再努力一些,再隱忍一些,再平和一些,再寬廣一些,不拒絕什么,也不期待什么,你終將和沙河一起靜靜又無聲地向東流去。
是為序。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