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
人們對“善”與“惡”內(nèi)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選擇和行為結(jié)果。孟子認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使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則在《性惡》篇表明人性本惡,不遺余力地駁斥孟子性善說,開明宗義地亮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善與惡就是人性不同的兩面,善者,順理也;惡者,違理也,通俗來說,善指的是好人好事,惡指的是壞人壞事。
誦讀古代先賢留下的諸多名句,學(xué)習(xí)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不但能夠真切地感知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更能體會到處處散發(fā)出“善”的美德,為我們懲惡揚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比如《周易》有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左傳》有云:“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易傳》坤卦也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樣的精辟見解;《禮記》亦有“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的警句;我們從小學(xué)習(xí)的《三字經(jīng)》,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道德經(jīng)》的第二章,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保持一顆良善之心,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被人尊重的資本,也是延續(xù)至今最高貴的品質(zhì)。但是現(xiàn)實中仍有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擠滿了我們的視野,諸如老人摔倒無人敢扶、見義勇為無人敢做、欺騙詐騙屢禁不止……心中不可無善念,行事不可無善舉,雖然還存在著許多惡意與不幸,但善良是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最強大的力量,是保證我們獨自行走在世間不滅的明燈,也是讓世界變得美好的一束光。生命中總是有許多不期而遇的溫暖和感動,要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積德之善,做到從善者我近之,從惡者我遠之,時刻點燃內(nèi)心的善良之燈。
,要懂得知恩圖報。古語說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善行,是一種品德,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一個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一切幫助自己的人,只有知恩圖報,才能不讓施恩者失落,才能不使行善者心寒,才能讓正能量生生不息永遠傳遞下去。
點燃內(nèi)心的善良之燈,需要從小事做起。什么是真善,真正的善行都是無意之舉,小善行,勝過大善念。古人云:“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弊鳛槠胀ㄈ?,不一定要成為大善人,不一定有大壯舉,但可以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汽車在斑馬線前停下,等待行人走過馬路,小孩子則向司機鞠躬表示感謝……正是因為有這些善良禮讓的現(xiàn)象,我們的社會才處處洋溢著和諧與美好。我們的確做不到“挾泰山以超北?!?,但可以“為長者折枝”。做好身邊的小善事,日積月累,也可以成為積善之家?!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看似“不經(jīng)意”的善意,不僅能給人帶來溫暖,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不僅能使他人覺醒,更能照亮自己的內(nèi)心。
點燃內(nèi)心的善良之燈,應(yīng)從自身做起。求人善良不如自己善良,曾有報社做過一個調(diào)查,如果這個世界失去溫暖,問題出在哪里?最簡單有力的回答,來自英國作家切斯特頓:“在我!”妙在斯言!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應(yīng)該從自我開始行善,像螢火蟲一般,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而不必等待炬火。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洋溢著春天般的溫暖。費孝通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善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善的傳遞,善的共鳴,才會有天下大同的局面。
點燃內(nèi)心的善良之燈,需從當下開始。行善無需擇時而為,不必等,也無須等。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德行善不是從明天開始,而是從當下開始。路雖遠行則將至,日行一善,就算細微,就算零碎,也要馳而不息堅持下去,一樣可以功滿三千!
管仲說:“善人者,人亦善之。”心存美好,萬物皆美,心存善良,必有福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生命因善良而動人,人生因善良而美好,生活因善良而溫暖,讓善良成為一盞燈,照亮別人,溫暖自己,讓社會沐浴善意、充滿善舉,讓周口的道德星空綻放璀璨的光華。①8
點燃內(nèi)心的善良之燈